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北靠天马山,南临杏林湾,依山面水,环境怡人,与厦门的园博园和杏林湾机密相邻。地理位置优越,校园规划迷人。但现在的校园却存在着不和谐的现象—小商贩、钉子户问题。
厦门校区的规划
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位于集美文教区东南部,总体规划以“生态型、景观型现代化高等学校校园”为目标,形成和谐的教育环境。结合基地水资源及景观的特点,引申出“水与陆”的概念。隐喻祖国大陆与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地理格局。在环形的水域上,架设五座桥梁,引导五条放射性大道通贯整个校园,形成“水陆双环抱,五桥通五洲”的总体意象,象征华侨大学在祖国大陆和海外华侨、华人之间架起桥梁,体现炎黄子孙血脉一系的历史渊源。
华侨大学厦门校区总规划用地132公顷(1980亩),厦门校区总用地面积132万平方米(1980亩),总规划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,总投资16亿元,其中第一期工程(主体建筑、院系办公楼和学生餐厅、学生宿舍等)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,总投资8.3亿,其中4.45亿由国家直接提供,分三期建设。学校本着合理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综合环境质量,规划了“三大功能带区”,即:校园南面沿集美大道一侧布置的教学区,校园中部由服务与居住为主组成的生活区,校园北端由体育活动及球类场地为主组成的运动区,运动场地与居住生活区成双环抱结构。
相信同学们第一次进华园,一眼便被26层高楼上的“华侨大学”四个字所吸引,它就像我们心里的一盏灯,不论白昼还是黑夜,永不熄灭。顶层加建博士帽顶板,呈四方形拔地而起,有如高高昂起的龙头。主楼后面,是一栋呈半圆形状的现代教育技术大楼,中心点紧紧拥住26层主楼;尾端与长达683米、高仅四层的综合教学楼群紧紧相连。综合教学楼群分为南北两栋大楼,中间设天井,两边各设走廊,长度各683米一溜笔直,犹如蜿蜒的龙身。
华侨大学厦门校区是由华大建筑学院自行设计,位于学校主大门边的15栋综合教学楼都是互通的,第一次在里面走,就像进了迷宫一样。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,投资2.8亿元,有300多间教室,2.1万个座位。按照常规,大学建筑模式往往是一个学院一栋,不但浪费资金,很多资源也不能共享。而这座综合教学楼群,所有的教室、设备、办公都统一调度。如果遇到雨天,师生只要走进这栋楼群,就可以不打伞走进任何一间教室了。学校还引进了省内第一套“电化教学控制中心”。(位于B区一楼最东边的教室)两名值班人员就可以操控200多间教室的设备。通过中央控制室,实行教室的统一调配、设备管理,中心大屏幕还可观摩教学,想看哪间教室的教学情况就可以看哪间。这座楼群两端长度为680米,在国内的建筑楼群中属于第二长,仅次于沈阳建筑工程学院(700多米)。华大厦门校区中水系统立足于大中水概念——把中水系统与湿地系统相结合,集收集处理、节水回用、生态循环为一体,以实现回归生态为最终目标。该中水系统由污水处理系统、中水回用系统、雨水收集系统和湿地循环系统四部分构成。污水处理系统——中水处理站,于2006年8月24日建成投入使用,是目前省内高校最大的、能实现全校园统一覆盖配置的中水处理站,让将来拥有2万多人的学校,不向外排放一点污水。
厦门校区的现状
随着我校的发展,校园的加速建设。许多工地正加快建设步伐,拆迁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。面对拆迁问题,学校可谓是动用了全部力量,但校园内仍能见到一些商贩、钉子户。
(采访学校相关人员)5月12日,于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刺2楼前上的摊贩摆设点出现这样一幕:区政府卫生、工商、公安等部门执法人员,校内保安处工作人员对当地摊贩进行排查,大部分违章摊贩被驱逐,两台挖掘机对周边土地进行整顿,并在周围围上栅栏......
5月14日下午,本报记者采访了华侨大学厦门校区规划办的老师,针对这件事情,他告诉我们“对于拆迁问题,学校在其中扮演的只是政府部门的一个辅助类的角色。校规划办将近期要建设的项目申报到政府部门,拆迁方面则由政府部门去协调。而这次行动主要由学校保卫处、街道办、城建大队联合行动,校规划办并没有参与。”
之后我们就学生比较关注的学校建设进度问题做了采访。“学校的地皮虽然是政府划拨,但由于无权,也不能影响到当地居民的活动,所以虽然很多建筑都规划在做,但是进度一直停滞不前。”校规划办老师透出深深的无奈,“我们也只能等政府部门协调好拆迁问题,而后才能把建设提上日程。”近期,频繁的宿舍楼及学校路面修缮问题给学生们带来了诸多不便,对于此状况,老师解释道,学校规划办的职责主要在于大型工程的规划,而修缮方面主要由物业部门在做,同学们尽量克服,学校也将介入协调,尽量避免影响同学们的出行、休息。
而后,我们又对此次事件的参与部门之一——学校保安处进行采访。
据悉,此次行动主要由政府卫生、工商、公安、街道办、综治等部门主导,学校协助开展,对这些无证摊点进行查处。据保安处处长所言:当初这些摊贩进驻华园与学校并无任何牵扯,而是向当地住户签订租赁协议。由于学校本身的食堂数量有限,许多同学借距离之便前往摊贩点购买食物,给了这些摊贩很好的生存土壤,同时也助长了当地“钉子户”的气焰,导致拆迁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,严重影响了学校建设的进度。“学校只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,而无执法权,以前虽也采取一些举措,却收效甚微,而摊贩的食品卫生状况一直存在问题,就在行动当天依旧有部分同学不顾行动人员的劝阻,去摊贩处购买食品,这让学校员工很是难做。”保卫处处长如是说,同时建议“希望同学们为自己的身体健康考虑,尽量不去消费,同时也变向地帮助学校早日解决‘钉子户’问题,学校建设也能够加快。”
(采访小商贩)在刺2门口的钉子户是个老大难的问题,户主将门口前的空地租给商贩,将九十多岁的父亲安置在待拆迁房子中,还有本村的其他三四户农民也住在这里;这就使得钉子户的问题更加难以解决。其中一个卖凉皮得说:“这两边弄得栏杆,其实针对户主的,不是针对我们的。自从学校严打以后,来这里的学生都少了,生意都不好做了。” “最近生意不好,学生明显少了很多,前两天,我们这里差不多能来800——900个同学消费。学校说什么食物中毒,那都是没有的事,这些吃的都是我们自己做的,干净的很,卖给你们大学生,我们也是要靠良心的。”
关于当初他们是如何进入华大的,不同的商贩有不同的说法。“因为在这边做生意的老乡比较多,所以就来了”一个卖凉的河南小伙说。卖鸡蛋汉堡的阿姨说:“当初因为华大的食堂少,生意好做,所以大家就进来了。当时在刺4旁边生意非常红火,一个月下来能赚一万多呢,这是纯利润;自从刺2门口加上栏杆后,学生都不愿意来了,我们的生意自然也就不好了”。“我们在这做要五六点起来,晚上十一二点才能回去。天天很累又赚不到钱,还不如我开着摩托上街呢,一天七点多出去,也比这轻松的多。”买鸡蛋汉堡的大叔有点你生气的说。而河南烩面的摊户说:“我那个老板不喜欢吃面,不让卖面,而我又不喜欢吃米,与老板有矛盾在那里干不下去,就到这里来了。” “唉~你当我们喜欢折腾,也是为了生活呀!”听着这句沉甸甸的话,看到阿姨的小朋友中午放学回来正熟睡在地上铺的毯子上,每个人心头都会有所感触的。小贩的无奈,又何尝不是这个社会的一个小侧面呢?
在学校的不同的地方租金不一样,租金都是交给户主—钉子户。刺2门口卖薯条的说:“这边的租金高,现在的生意又不好。”本报小记者了解到:在刺2门口的小商贩的租金是800元/月,每户的卫生费、水电费自付,其中卫生费是100元/月,平均下来每个月要交1000元左右;而在楼下的商贩的租金,因为位置、面积的不同费用也不相同,正对着小路的租金是3000元/月,水果摊对面的租金是1000元/月,水电费用、卫生费用自付。原来在刺4的些商贩有些到了紫4前面的路口,在那边由于位置偏,学生少,他们的租金相对也较少:每户商贩300元/月;卫生费100元/月,水电费自付;
当问到他们如何看待被拆问题时,几个商贩一片叫骂(多是骂城管)。城管来华大时没收了一些小商贩的东西,卖鸡蛋汉堡的那一位阿姨说:“现在城管不敢收我们的东西,没收的东西又都还过来了;要是在以前啊,我们见到城管都是要拉着东西赶快跑。”卖河南烩面的阿姨失落又乐观的说:“无所谓了,没办法啊。到时候学校要是不让卖了,就到其它地方出生意。反正有地方去,哈哈。”
不能在学校卖时,他们大部分去后街,而不去艺术街;他们都说艺术街租金又贵,又没什么人。
学校的调查问卷显示,90%的学生赞成拆掉摊点。
学生对待小商贩的态度矛盾又坚定:“刺二楼前的小吃摊点的确影响了学校的美化,而且影响了学校的施工进度。可也给我们提供了便利,食物也比食堂卖的相对便宜。其实还是很喜欢吃手抓饼,鸡蛋汉堡这类的。“他们要是走了,还真有点舍不得。但是为了学校的整体来说,我们都很支持拆。”这是我们在小摊前采访的两位正买吃的的两位女生的心里话,相信很多同学也都有这样的内心矛盾,但最终,大家都能以一种长远的眼光,坚定地投“拆”票。
(采访户主)户主说租费是我们在收,我们并不是在跟学校作对,只是政府没给钱。“2006年到现在一直征地,但没给钱。六七十亩地,一分钱没给。”“(政府)又说房子拆迁统一给钱,但我的房子还没给钱,村里还有几户的房子没给钱,他们没有房子就住到这里来了”一位姓李的老汉说。老李又说:“村庄与政府买地没有签协议,房子有协议;房子是个人的事,土地是全村的事。”本报小记者到户住家里见到许多有关拆迁的条幅,其中一幅写着:村庄及宅基地未赔偿严禁开工!—兑山祖厝后全体。
关于拆迁政府是怎么赔偿的,老李说:“土地是9.8万元/亩,地上物不管有无每亩地都是3.6万元/亩。宅基地没有赔偿,楼层一二三层的赔偿是一样的。”“宅基地居民有永久使用权”老李补充说。(注: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》第三条,“农村村民宅基地的所有权属于村民集体所有,村民只有使用权,没有所有权。”)老李并不是最不幸的,村里的李天财跟政府没有合同。“地赔钱了,还没下来。房子要拆迁,价格你来讲,都不来讲;没有赔偿,我要去吃什么,住哪里,什么都没有。给我硬拆,我是没地方去的。”李天财说,“只要公平来处理,一定会配合学校的拆迁。(政府)跟我谈、合理交易,住房、店面房(有证据证明是店面房)合理赔偿。”李天财的房子面积是318平方米,加上宅基地、土地等全部需要赔偿2500万。李天财说:“公平、公正,该多少就赔多少好了,不会乱开价。我有从北京请了一个律师,他说有这个价。” 对于拆迁后的安置问题,几个户主又是满腹牢骚,都说:安置房乱七八糟、没有合格的,到处漏水。当记者问到村委会是不是全民选举时,大家七嘴八舌。几位户主说基本上不是自己选的,“村委会选举是不错,但现在都有猫腻。” “干部不出面,怕得罪上面。”“村委会是派六个代表选的。”
在采访结束后,老李在我们小记者记的本子上写到:采访很高兴,说话负法律责任,所以我签名。